在团队里,每一种个性都值得被看见
目前是广告占位区域
最近,我听了一场邓惠文老师的演讲,主题是「看懂自己,读懂别人」的职场沟通术。她提到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观念:每个人的沟通方式都不一样,关键不是改变对方,而是懂得如何与不同人格的人合作,这让我联想到自己在职场中的观察与经验。

单一性格团队的危机,不是表面上的和谐
曾经,我认识一位朋友,他创立公司时,特别喜欢招募跟自己性格类似的人。他认为这样沟通起来最省事、做事最快。结果一开始确实很有效率,但没多久,公司就陷入了困境。因为所有人都只懂得点头说「没问题」,没人敢提出不同意见,创意也无法突破,遇到问题时,大家都互相看对方,最终错过了解决的最佳时机。不同个性,是企业运转的动力组件
后来我才明白,其实大企业就像一台机器,不可能每个零件都是齿轮,有时也需要煞车、润滑油或避震器。外向的人擅长表达,适合冲锋陷阵;内向的人细腻观察,能发现许多被忽略的细节。感性的人能快速感知客户需求,理性的人则能冷静分析并稳定执行。这些不同人格的同事互相搭配,反而更容易创造出完整的解决方案。
沟通风格不同,不代表价值不同
我们经常误以为会大声表达的人比较有贡献,但其实那些安静默默做事的同事,贡献一点也不少。我曾经有个团队成员,平时话很少,但每次都会私下给我一些关键提醒,帮团队避免了许多问题。这让我意识到,作为领导者,应该给予团队更多安全感,鼓励不同表达方式,让每个人的价值都能被看见。
企业文化,决定差异能不能被善用
当然,光靠领导者一个人的努力是不够的,公司的文化也扮演著重要角色。如果公司只奖励那些敢于表达意见或积极主动的人,那么安静、谨慎的员工很容易被忽略甚至排挤。真正优秀的企业文化,应该是包容各种不同的性格,让每个人都能安心地做自己,并从这些差异中找到最大的价值。
身为领导者,要有让人发光的视角
作为团队的领导者,我逐渐明白,重点不是要让所有人变得一模一样,而是要懂得去欣赏每个人的不同。优秀的团队并不是每个人都完美,而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自己被尊重与重视。
最后,我常常提醒自己,要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,尝试去读懂别人的想法与需求。毕竟,真正好的团队,不只懂得合作,更懂得彼此理解,让每一种个性都能发挥出最好的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