耳熟的一则论语,偶然反刍细读,心中常佩服孔夫子。十五志于学,三十而立,四十不惑之历程。我呢傻里傻气活过了十五,活过了三十,也开始了不惑之年,可以很确定这个四十是一个分水岭。志学与而立是起步是向上走,四十身心走到哪儿就停那停会儿,停的时刻,悄然微调方向了。

        五十知命,六十耳顺,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。知命,感觉已是俯视。耳顺,更如供桌上神祇,人说甚么祂都能听著,等著,等著懂的人。七十能不逾矩的从心所欲,不就起心动念语默行止都恰恰在合理合适合时宜的状态中吗?(当然我们不能忽略人难做,做人难,难做人这个真实。)

          人生中段,是一个山头,是“见山不是山”的分解,是打破昨日过往的时段,是关键的分水岭。

          即便经历微不足道,不讳言四十年的年纹与伤痕,理想性语言已自动转化成代价与成本,眼光与心态已经涵盖了实际与俗气。见了丁点现象能老态横秋说一套,对毛毛躁躁的人直觉不可靠,有时也忘了处在上有老下有小的窘境里,太习惯处理一件事要面对极为不同的立场与面向,从中要找出最大公约数,夹起尾巴还不足以表达一二。小一辈看你太软太耸,老一辈诫告你勿太冲太过,想想自己除了稍有倦容,肩上应当还是扛得了重,走路得有些许风。

      已经有很明确的脾气习惯,有跟不上变化的心情,有望洋兴叹的苍茫感。从而立到不惑,经历丧亲之痛,经历某些长辈的无理,经历信仰的质变,经历榜样师长们成群的空洞化,经历收到存证信函的滋味,经历了闭关与再学习,经历种种种种终于深刻(这么后知后觉)体会到“不靠自己则无路可走”。

        经历了生活,体会了生命。佛却说,一切是幻象,缘起性空。太有趣了,不是吗?人生如戏,戏是假的,你得真投入,杀青留下经典,独自黯然,未能出戏,但人生角色不能不演,走不出来是自己的问题。又说人生似梦,短暂易醒,然梦中梦连环不止,你硬生生要对抗命运,说似一物即不中,谁能与梦较真?

就这么到了不惑之岭。

海拔多高?

热门景点?

不重要。风景自有一片,怡不怡人,看你身边都感召了什么人?与其图喧嚣繁华,不如知音说与知音,尚惜缘惜份。登上不惑岭上的奇妙滋味,得想著走过的路,检视自己的身心状态,期许自己不要心老,不要肤浅,稳当当面对“不”与“惑”,走出未来走出自己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