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读到那一句「你每天都有练拳吗?」的时候,我立刻意识到是非提问的重要性。这句话不是什么特别精妙的语句,但就是因为简单到无法逃避,才直击内心,让你必须老老实实地面对自己。


我们对别人的承诺总是特别谨慎,因为害怕被别人觉得不守信用。但对自己,却从来没有这么认真。我们轻易地给自己开出一堆空头支票,然后毫无罪恶感地拖延或放弃。这并不是因为懒惰,而是从没有人告诉我们,其实对自己也该认真点。


工作场合最明显。大多数人把工作看成是交换条件:完成任务,换取薪水。主管如果提出额外的要求,那当然应该要加薪。这种想法很合理,也很正常,毕竟做越多就该拿越多。


但我在《执行长日记》里看到的,却不是「合理」的问题,而是一种近乎偏执的自我要求。不是为了交差,而是为了对自己有个交代;不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肯定,而是为了不要让自己失望。


这就让我重新思考,「自我要求」到底是什么?对大部分人来说,它只是一个选择——今天要不要吃健康点?要不要运动一下?要不要多读点书?但对作者而言,这些根本不是选择,而是对自己的承诺,是和理想中的自己立下的誓言。你可能一边怀疑这一切到底有没有意义,但你依然选择不辜负自己。


这种自我承诺之所以很少见,是因为我们从小就没有这方面的训练。我们学会了服从规则、完成任务、取得分数,却没有人告诉我们该去思考:「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?」


于是,我们的努力变成是为了绩效、学习是为了工作、坚持只是为了不被责备。这些外在的理由,根本撑不了多久,因为这都不是为了自己。


日子久了,我们开始怀疑自己。学这么多真的有用吗?努力真的会改变什么吗?最后甚至怀疑,自己是不是从来没真的想过要变成什么样子,只是活在别人的期待里,假装还没放弃。


这段话令人惊艳的地方,并不是告诉你该怎么做,而是逼你面对一个残酷的问题:「你说你想变成那个样子的人,但你今天的行为,真的符合那个形象吗?」这种是非题,没有给你回旋空间,也没有给你借口。如果答案是「否」,那看似小事,但其实就是一件大事。


真正的自我承诺从来不是高调地讲出来,而是在每天的日常里,默默地把它实践出来。你可以每天只做一点点,但你不能完全放弃;你可以感觉疲倦,也可以稍作停顿,但你不能总用「之后再说」来骗自己。


当然,这并不是要我们变成工作狂或是对自己特别苛刻。真正的自律,其实是一条清楚的底线:有些事情你可以原谅别人,但你不能原谅自己。不是为了证明给谁看,而是你明白,你想成为的那个人,每天都需要你再多撑一下,哪怕只是多看一页书、多停顿一下、多勇敢一次。


人可以失败,但我们不应该习惯背叛自己。这是《执行长日记》带给我最深刻的一堂课,也是我希望自己时常想起的一个问题:当没有人看见、没有人鼓励、没有人逼你时,你还会愿意去做吗?


如果你的答案是愿意,那就代表你开始懂得尊重自己,找到了真正的起点。从这个起点开始,无论结果如何,你都已经赢了,因为你至少没有放弃你自己。